父亲是1930年上初中时拜吴镜汀为师的,他在晚年的回忆录里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的情景:“父亲亲自带我到北京打磨场贾家胡同5号吴镜汀先生家行拜师礼,我时年15岁。此后就参加了以先生为山水画导师的北平中华书画研究会,后来还参加了画会在北京中山公园和青岛举办的画展。。”
吴熙曾,字镜汀,祖籍浙江绍兴,世居北京,长兄寿曾(念饴),书法家,工正楷;弟显曾(光宇),人物画家。吴镜汀先生从仿王石谷起步,后仿石涛,成功后直接取法宋代的郭熙,李营丘;元代的吴仲圭,王蒙;明的唐寅。先生的艺术水平就是在临摹古画中成长,融会贯通历代大师的画艺,形成自己画境脱俗,笔墨苍劲,灵动幽美的风格。看到他的作品,不见其名就能识其画。
父亲在回忆录里写到:“我直接由先生授教的日月。累计不过四年有余。但先生艺术和品德的传感,使我长期沿着他的路走,在做画思路,宣纸毛笔上的联系是紧密不断的。”父亲晚年开了几次画展,都有人从他的作品中看吴镜汀先生的笔法风格。
然而,父亲仿镜汀师的作品却很少,仅仅只有三张斗方册页,《悬崖飞瀑》《柳荫渔唱》和《柳荫归牧》,均作于乙巳年(1989)夏。父亲从1982年重拾画笔后,一直在努力恢复当年的基本功,这两幅仿镜汀师估计就是练习笔法的习作。
吴镜汀先生以《柳荫归牧》为题的作品多达四幅,一长卷,题字为“筑夫先生雅正,仿宋人柳荫归牧,丁亥冬十月雪窗,山阴镜汀吴熙曾”。两斗方,一幅题字为“仿元人笔意,柳荫归牧,镜汀写”。另一幅题字“仿赵大年笔,柳荫归牧,吴熙曾”,这两幅画面比较接近。还有一幅因网上照片字迹太小不可辨认,画面仅有一棵柳树,树下一牧童横卧牛背。《柳荫归牧》这的柳树与现在常见的垂柳不同,这种枝叶朝上的柳树我小时候还见过,现在几近绝种了。但是镜汀先生那幅“仿元人笔意”里就是这种柳树。
吴镜汀先生《柳荫归牧》斗方
吴镜汀先生《柳荫归牧》竖轴
吴镜汀先生《杏林归牧》
父亲作 《悬崖飞瀑》
《悬崖飞瀑》这个画名已经不可考了,先生到是有两幅《临溪观泉图》和《观瀑图》里有飞流直下的瀑布,但仿作和原作的画面已经不同了,然而从松树的画法,折顶,曲干,依然可见其师承。这幅画左下脚有一闲章“寄情山水”却有点来历,是我家祖上的遗物。我的五世祖讳字沈鹤子,曾任蜀北鹾尹,同光两朝西蜀著名书法家,人称鹤子公,在篷溪建有烟波楼。这一闲章就是从他这一代流传后世的。
镜汀先生少年起就临王石谷,石涛的画,14岁就进入了新成立的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。16岁进入北平中国书画研究会。二十岁左右就已经领会了石谷,石涛笔法风格的精髓,直接取法元四家,能博采众长,随心所欲地取舍增添了。父亲拜他为师时,镜汀先生才是个26岁的年轻人。吴先生认为:画国画就要下“笨功夫”夯实基本功力。他下苦功钻研历代名家的画技,反复临摹名家作品,取其精华,形成自己的风格,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。三十年代初,二十多岁时,他就已经是功力深厚,和张大千齐名,仿石涛可以乱真的名画家了。齐白石对启元伯说过:“吴熙曾学大涤子的画,我买过一张。”还说:“一个瑞光和尚,一个吴熙曾,这两个人我最怕。” 然而从五十年代以来,先生的画一直不被拍卖市场看好,价格与其他同时代的画家不可相比,从父亲回忆先生的文章里,我感觉有以下几个原因。
出身于世家的先生,是个学者型画家,不是为了画卖高价才学艺的商人画家。他只醉心于钻研和掌握传统画技,领悟历代名家风格笔法,人品和作画精神境界,反复锤炼提高自我,同时投身传统国画教育,担任中央美院教授,收徒带学生,培养新人。父亲回忆说:“先生重才,育才而不收财。我拜师之后从未送过“束修”(学费)。
镜汀先生不在社交,夸大知名度上下功夫。他不仅学习名家笔法,更效法古代画家的气节人品,不攀权贵,不交社会名流,不伪造赝品牟利,不向名人权贵赠送作品。他的每幅画都精益求精,不像有的名画家,为多卖钱而粗制滥造,一画就四,五尺长。因此他的画一直不为人知,价格也不高。五十年代后,美术界厚今薄古风气盛行,由于他不肯,也做不到安全抛弃传统,标新立异,他的画一直不被以政治为标准的主流画派所接受,在仿古和创新之间犹豫徘徊而苦闷。文革开始后,更受到了残酷的批判和冲击,年仅68岁就忧郁而逝。而其他同时代画家早已经靠走上层路线,攀权贵,卖赝品而名利双收了。
评论